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和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中国史拥有市重点社科基地温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新闻学与传播学拥有金沙集团1862cc舆情与网络信息研究中心等平台。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于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二级学科及相关的民俗学于2003年即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共有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中宣部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各类省级人才近20人,已形成以俞为民、王小盾、马大康、彭小燕、金理新等领军人物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
本学科现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5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A类重点研究基地1个;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3项,冷门绝学专项2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4次;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余项,其中一等奖6项。
本学科已凝练成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5个重点学科方向,南戏、域外汉文献、文艺美学、汉藏语言比较、温州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已经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中,以南戏研究为龙头的传统戏曲研究,有力地支持了浙南区域传统和现代文化建设;域外汉文献和东亚俗文学的对接研究以及汉藏语言比较研究,可以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提供重要支撑;以文艺学为基础的审美文化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拓展出语言诗学、神话美学、地域文学、媒介传播等特色方向。
中国史
中国史学科拥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温州市首批十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温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学科研究平台。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6人,其中有博士学位13人。硕士点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和民俗学与历史文化(目录外)四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古代文献、儒学传统的近代转型、礼制文化、口述历史、华人华侨、民俗历史学、温州地方史和史学理论等。多年来,本一级学科全体导师潜心学术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取得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温州地方史研究和服务地方社会方面形成显著特色,并赢得良好社会声誉。多位导师主持多项有关温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大项目,在地方社会凸显了本学科的学术形象和较高学术地位。近五年来,无论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方面,都在浙江省乃至国内同行界确立应有的地位,产生相当的美誉度。近五年以来,本学位点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6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各10 项,横向课题经费 200 多万元。其中陈安金教授的叶适与永嘉学派研究、刘建国教授的浙南农会和温州地方史研究、王兴文教授的科技经济史和温州海洋文化研究、郑春生教授的欧美学生运动和温州史学家群体研究、杨祥银教授的口述史研究、黄涛教授的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李俊芳教授的古代礼制文化研究与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陈宜中研究、孙邦金教授的晚清温州儒家文化与地方社会研究、吴龙灿副教授的历史文献学研究、邱志诚副教授的宋史、农学史和身体史研究、陈勇与唐运冠副教授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等都是既有研究特色、又有丰厚成果的研究方向,在学界有较好的声誉和较高的知名度。
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考上博士研究生多,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新闻学与传播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科拥有校内导师8人,校外导师10人,其中正高职称12人。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闻舆情、媒体融合、文化传播等方向。新闻舆情方向涵盖融合新闻和数字新闻业务、网络舆情与信息安全、政府或企业公共关系等研究领域;媒体融合方向涉及媒体及关联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数字化营销、新媒体产品等研究领域;文化传播方向包括视觉形象传播、对外文化传播、文化安全等研究领域。
本学科以金沙集团1862cc舆情与网络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文艺学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等科研平台为依托,近五年来,已经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以及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奖项数十项。
本学科以培养适应全媒体发展的高端实践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注重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的基础之上,引入由业界精英组建的师资队伍和导师队伍,开设贴近全媒体发展前沿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为研究生量身打造类型丰富的全媒体业务实践岗位,努力为新闻单位、媒介组织和广告公司、企事业等部门输送高层次、实务型的新闻与传播专门人才。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中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